銮读音为luán,意思是一种铃铛:~铃。古代帝王的车驾上有銮铃,故亦作帝王车驾的代称:~仪(帝王的车驾及仪仗)。~驾。~舆。随~。迎~。看看“銮”字怎么组词 >>

部 首
部外笔画
6
总笔画
结 构
上下结构
统一码
五 笔
YOQF
仓 颉
YCC
郑 码
SKP
四角号码
00109
笔顺编号
41223434112431

#字典导航

#銮的读音回顶部

luán ㄌㄨㄢˊ

#基本释义回顶部

銮 luán ㄌㄨㄢˊ

1、一种铃铛:~铃。

2、古代帝王的车驾上有銮铃,故亦作帝王车驾的代称:~仪(帝王的车驾及仪仗)。~驾。~舆。随~。迎~。

#外语翻译回顶部

〈英语〉bells hung on horse; bells hung

〈德语〉kaiserlich (Adj)​,Glöckchen (an der kaiserlichen Kutsche oder in der kaiserlichen Empfangshalle)​ (S)

〈法语〉grelot du char impérial,impérial

#详细释义回顶部

銮 luán

 名

  • (形声。从金,羉( luán )声。本义:古时皇帝车驾所用的铃)
    1. 古代皇帝车的仪铃,安装在轭首或车衡上方。上部一般为扁圆形的铃,铃内有弹丸,铃上有辐射状的镂孔。下部为长方形的座;座的两面常有钉孔。西周时开始流行 [bell]
      1. 人君乘车四马四镳八銮,铃象鸾,鸟声,和则敬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      2. 升车则有銮和之音。——《礼记·经解》
      3. 銮声哕哕。——《东京赋》
    2. 如:銮刀(系有响铃的刀子);銮辂(装饰有响铃的车子);銮音(响铃的声音);銮声(铃声)
      1. 皇帝的车驾,因用作帝王的代称 [imperial carriage]。如:銮回(銮驾回转。銮驾,代称天子);銮驾(天子的车驾。也指天子);銮驾队子(指亲近天子的侍卫);銮驾提炉(帝、后出殡时的仪仗)
        1. 另见 luǎn

           常用组词 銮铃 銮舆 更多组词

          #康熙字典回顶部

          【唐韻】洛官切【集韻】盧丸切【正韻】盧官切,𠀤音鸞。【說文】人君乗車四馬,鑣八鑾,鈴象鸞鳥聲,和則敬也。

          又【翰林志】翰林院與金坡殿相接,故學士院號金鑾。【又】德宗移學士院於金鑾坡。

          又【集韻】通作鸞。【古今注】禮記云:行前朱鳥鸞也。前有鸞鳥,故謂之鸞。鸞口銜鈴,故謂之鑾鈴。今或爲鑾,或爲鸞,事一而義異也。

          又【韻補】叶閭員切,音攣。【劉邵·七華賦】載金鉦,鳴玉鸞。鼓興雷起,野火雲延。

          #说文解字回顶部

          人君乘車,四馬鑣,八鑾鈴,象鸞鳥聲,和則敬也。从金从鸞省。洛官切

          人君椉車四馬鑣八鑾。鑣上當有四字。每鑣二鑾。四馬故四鑣。四鑣故八鑾也。鑣者、馬銜也。銜者、馬勒口中也。許云人君乗車四馬者、人君兼天子諸侯言。此破天子駕六之說也。五經異義。易孟、京、春秋公羊說。天子駕六。毛詩說。天子至大夫同駕四。士駕二。詩云。駟騵彭彭。武王所乗。龍旂承祀。六轡耳耳。魯僖所乗。四牡騑騑。周道倭遲。大夫所乗。謹按禮王度記曰。天子駕六。諸侯與卿大夫駕四。大夫駕三。士駕二。庶人駕一。與易、春秋同。鄭駁曰。周禮校人掌王馬之政。凡頒良馬而養乗之。乗馬一師四圉。四馬爲乗。此一圉養一馬、而一師監之也。尙書顧命。諸侯入應門。皆布乗黃朱。言獻四黃馬朱鬛也。旣實周天子駕六。校人則何不以馬與圉以六爲數。顧命諸侯何以不獻六馬。易經時乗六龍者、謂陰陽六爻上下耳。豈故爲禮制。王度記云今天子駕六者、自是漢法與古異。大夫駕三者、於經無以言之。玉裁謂許造說文云人君駕四馬。與異義異。與鄭駁同。此説文爲許晚年定論之一證也。云四鑣八鑾者、此破鑾在衡之說也。秦風正義曰。鸞和所在。經無正文。經解注引韓詩内傳曰。鸞在衡。和在軾。又大戴禮保傅篇文與韓詩說同。故鄭依用之。蓼蕭傳曰。在軾曰和。在鑣曰鸞。箋不易之。異義載禮戴氏、詩毛氏二說。謹案云經無明文。且殷周或異。故鄭亦不駁。商頌烈祖箋云。鸞在鑣。以無明文。且殷周或異。故鄭爲㒳解。玉裁謂鄭箋駟鐵云。置鸞於鑣。異於乗車也。烈祖箋、大馭注則云鸞在衡。許本無定說。而造說文云四鑣八鑾。宗毛氏。此又說文爲許晚年定論之二證也。八鑾、三見詩。字作鸞。鈴象鸞鳥之聲。此釋名鑾之義。鸞者、赤神之精。赤色五采。雞形。鳴中五音。頌聲作則至。爲鈴系於馬銜之㒳邊。聲中五音似鸞鳥。故曰鑾。小雅鑾刀傳曰。鑾刀、刀有鑾者。言割中節也。禮記曰。聲和而後𣃔也。今詩亦作鸞刀矣。若崔豹古今注云。五輅衡上金雀鸞也。鸞口銜鈴。故謂之鑾。司馬氏輿服志云。乗輿鸞雀立衡。卽韓詩、戴禮在衡曰鑾之說。而爲之鳥形。恐非古矣。聲龢則敬也。聲字今補。龢字今正。玉藻曰。君子在車。則聞鸞和之聲。行則鳴佩玉。是以非僻之心無自入也。从金。鸞省。此舉會意包形聲。洛官切。十四部。

          #古文释义回顶部

          读音luán
          <名>一种铃,常饰于帝王车子上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銮声哕哕。”
          <名>指皇帝的车驾。如“随銮”、“迎銮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