螭读音为chī,意思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。古建筑或器物、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:~头。古同“魑”,魑魅。看看“螭”字怎么组词 >>

部 首
部外笔画
10
总笔画
结 构
左右结构
统一码
五 笔
JYBC|JYRC
仓 颉
LIYUB
郑 码
ISLZ
四角号码
50127
笔顺编号
2512144134522554

#字典导航

#螭的读音回顶部

chī ㄔ

#基本释义回顶部

螭 chī ㄔˉ

1、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。古建筑或器物、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:~头。

2、古同“魑”,魑魅。

#外语翻译回顶部

〈英语〉a dragon whose horns have not grown; cruel

〈法语〉dragon sans corne (folklore)​

#详细释义回顶部

螭 chī

 名

  • (形声。从虫,离声。本义: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) 同本义 [hornless dragon in ancient folklore]。古代建筑或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
    1. 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。——《红楼梦》
  • 又如:螭头(古代钟鼎礼器、碑额、殿柱、殿阶及印章等上所刻的螭形花饰);螭龙(传说中无角的龙);螭蟠(如螭龙盘据);螭虎(龙与虎。比喻勇猛的将士)

     常用组词 更多组词

    #国语词典回顶部

    螭 chī ㄔ

     名

    •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。外形似龙而无角。建筑或工艺品上常用此形状做为装饰。
      1. 《说文解字·虫部》:「,若龙而黄,北方谓之地蝼……或云无角曰。」
      2. 《楚辞·屈原·九歌·河伯》:「乘水车兮荷盖,驾两龙兮骖。」

    #康熙字典回顶部

    【唐韻】丑知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抽知切,𠀤音摛。【說文】若龍而黃,北方謂之地螻。或曰無角曰螭。【前漢·司馬相如傳】蛟龍赤螭。【註】文穎曰:螭爲龍子。張揖曰:赤螭,雌龍也。

    又螭頭。【唐書·鄭朗傳】朗執筆螭頭下。

    又螭紐。【蔡邕·獨斷】天子璽以玉螭虎紐。

    又馬名。【西京雜記】文帝自代還,有良馬九匹,一名綠螭驄。

    又【唐韻古音】丑戈切。楚辭,駕兩龍兮驂螭,叶上波字韻,又註引《淮南子》:爰止羲和,爰息六螭。 【正韻】亦作彲。【史記·齊世家】非龍非彲。 【韻會】亦作離。【史記·周本紀】如豺如離。

    又與魑通。【左傳·昭九年】以禦螭魅。【註】山神,獸形。

    又通摛。【揚雄·蜀都賦】麗靡螭燭。

    #说文解字回顶部

    若龍而黃,北方謂之地螻。从虫离聲。或云無角曰螭。丑知切

    (螭)若龍而黃。南都賦曰。憚夔龍怖蛟螭。李注引說文蛟螭若龍而黃。按李注蛟字誤衍。左思蜀都賦。或藏蛟螭。劉注云。蛟螭、水神也。一曰雌龍。一曰龍子。似亦謂蛟螭爲一物。然上林賦蛟龍赤螭。文穎曰。龍子爲螭。張揖曰。赤螭、雌。龍也。皆劉說所本。張、左之賦皆不謂蛟螭一物也。許謂离爲山神。螭爲若龍而黃。與諸家說異。司馬相如曰赤螭。楊雄解嘲曰。翠虯絳螭之將登乎天。不謂其色黃矣。北方謂之地螻。呂氏春秋曰。黃帝之時。天先見大螻大螾。史記封禪書。黃帝得土德。黃龍地螾見。地螻之說、其本此與。非螻蛄也。从虫。离聲。丑知切。古音在十七部。或云無角曰螭。六字疑後人所增。非許書本有。葢旣改虯下爲有角、則注此爲無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