泗读音为sì,意思是〔~河〕水名,在中国山东省。鼻涕:涕~(眼泪和鼻涕)。看看“泗”字怎么组词 >>

部 首
部外笔画
5
总笔画
结 构
左右结构
统一码
五 笔
ILG
仓 颉
EWC
郑 码
VLK
四角号码
36100
笔顺编号
44125351

#字典导航

#泗的读音回顶部

sì ㄙˋ

#基本释义回顶部

泗 sì ㄙˋ

1、〔~河〕水名,在中国山东省。

2、鼻涕:涕~(眼泪和鼻涕)。

#外语翻译回顶部

〈英语〉mucous; nasal flow; sniffle; river in Shandong

〈德语〉Ortsname (S)

〈法语〉nom de rivières

#详细释义回顶部

泗 sì

 名

  • (形声。从水,四声。本义:泗水)
    1. 同本义 [Si River]
      1. 泗滨浮磬。——《书·禹贡》
      2. 宣公夏滥于 泗渊。——《国语·鲁语》
    2. 在山东省中部。如:泗上(泛指泗水北岸的地域);泗川(泗水);泗石(泗水之滨的石头)
      1. 鼻涕 [mucus]
        1. 泗,涕泗也。——《广韵》
        2. 涕泗滂沱。——《诗·陈风·泽陂》。传:“自目曰涕,自鼻曰泗。”
        3. 悲泗淋漓,诚怛人心。——李朝威《柳毅传》
        4. 面缚两降将,跪城下说降,涕泗交颐。——清· 邵长蘅《阎典史传》
      2. 又如:泗涕(鼻液);泗涕(鼻涕和眼泪)

         常用组词 更多组词

        #国语词典回顶部

        泗 sì ㄙˋ

         名

        • 参见「泗水 」条。
          1. 鼻涕。
            1. 《诗经·陈风·泽陂》:「寤寐无为,涕泗滂沱。」
            2. 唐·李朝威〈柳毅传〉:「悲泗淋漓,诚怛人心。」

          #康熙字典回顶部

          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息利切【正韻】息漬切,𠀤音四。水名。【說文】水受泲水,東入淮。【周禮·夏官·職方氏】靑州,其川淮泗。【書·禹貢】導淮自桐柏,東會于泗沂。【正義】泗水出濟隂乗氏縣。【水經注】泗水,出魯卞縣故城東南,桃墟西北。

          又國名。【前漢·地理志】泗水國,故東海郡也。元鼎四年,別爲泗水郡,郡有泗陽縣。

          又州縣名。【廣輿記】泗州屬江南鳳陽府,春秋時徐子國,漢厹猶,晉宿預,魏東楚,陳安州,後周泗州。

          又泗水縣,今屬兗州府。

          又泗口,在宿遷縣。【通典】兗州刺史劉遐自彭城退屯泗口。

          又涕泗也。【詩·陳風】涕泗滂沱。【傳】自鼻曰泗。

          #说文解字回顶部

          受泲水,東入淮。从水四聲。息利切

          (泗)泗水。受泲水。東入淮地理志濟陰乘氏下曰。泗水東南至睢陵入淮。過郡六。行千一百一十里。又魯國卞縣下曰。泗水、出縣北。西南至方與入泲。過郡三。行五百里。靑州川。出乘氏者、其遠源。出卞者、其近源。過郡三當作過郡二。過郡二者、魯山陽也。水經曰。泗水、出魯卞縣北山。西南過魯縣北。又西過瑕丘縣。東屈。從縣東南流。漷水從東來注之。又南過平陽縣西。又南過高平縣西。洸水從西北來流注之。又南過方與縣東。渮水從西來注之。又屈。東南過湖陸縣南。涓涓水從東北來流注之。又東過沛縣東。又東南過彭城縣東北。又東南過呂縣南。又東南過下邳縣西。又東南入於淮。此舉卞縣以下所經二郡也。卞縣、今山東兖州府泗水縣縣東五十里卞故城是也。許不言水所出、但云受泲水。則又舉其源之至近者也。水經言濟水又東過湖陸縣南、東入於泗水。前志泗水至方與入泲。一謂濟入泗。一謂泗入泲。酈氏泗水篇注云。泗濟合流。故地記或言濟入泗。泗亦言入濟。互受通稱。故地理志有南梁水入濟之文。玉裁謂許言泗受濟水、則與班殊。與水經合也。今泗水出縣東陪尾山。西流逕曲阜北八里。又西南流。逕滋陽縣東五里。轉南流。與曲阜縣之沂水合。入金口閘。又南流。逕鄒縣西南五十里。又南至濟寧州天井閘。入運河。禹貢錐指曰。泗水自泗水縣歴曲阜、滋陽、濟寧、鄒縣、魚臺、滕縣、沛縣、徐州、邳州、宿遷、桃源。至淸河縣入淮。此禹跡也。今其故道自徐州以南悉爲黃河所占。一統志引志云。金口之堰修。而泗水盡入於漕。从水。四聲。息利切。十五部。按毛詩傳曰。自目曰涕。自鼻曰泗。

          #古文释义回顶部

          读音
          <名>鼻涕。《登岳阳楼》:“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泗流。”
          <名>河流名。在山东省。白居易《长相思》:“汴水流,泗水流,流到瓜州古渡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