氂读音为máo,意思是犛牛尾。泛指獸尾。同“犛”。見“犛牛”。長毛。硬而捲曲的毛。同“斄”。看看“氂”字怎么组词 >>

部 首
部外笔画
11
总笔画
结 构
左上包围结构
统一码
五 笔
FITN|FTDE
仓 颉
JKMHU
郑 码
BDGM
四角号码
58214
笔顺编号
112343134133115

#字典导航

#氂的读音回顶部

máo ㄇㄠˊ

#基本释义回顶部

氂 máo ㄇㄠˊ

1、犛牛尾。

2、泛指獸尾。

3、同“犛”。見“犛牛”。

4、長毛。

5、硬而捲曲的毛。同“斄”。

#外语翻译回顶部

〈英语〉tail; hair; yak

〈德语〉Haarbüschel (S)​,Hinterteil, Ende (S)

〈法语〉queue,touffe de poil,yack

#国语词典回顶部

氂 lí ㄌㄧˊ

 名

  • 同「牦 」。参见「牦牛 」条。
    1. 明·徐弘祖《徐霞客游记·卷七下·滇游日记七》:「其地多,尾大而有力,亦能负重。」
  • 马尾。
    1. 《淮南子·说山》:「执而不释,马截玉。」
    2. 汉·高诱·注:「,马尾也。」
  • 长毛。
    1. 《列子·汤问》:「昌以悬虱于牖,南面而望之,旬日之闲浸大也,三年之后如车轮焉。」
    2. 《后汉书·卷一七·岑彭传》:「狗吠不惊,足下生。」
  • 硬而卷曲的毛。
    1. 《汉书·卷九九·王莽传中》:「好厚履高冠,以装衣。」
    2. 唐·颜师古·注:「毛之强曲者曰。」

氂 ​máo ㄇㄠˊ

  • (一)​之又音。

    #康熙字典回顶部

    【唐韻】里之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陵之切,𠀤音釐。【說文】氂牛尾也。【周禮·春官·樂師有旄舞註】旄舞者,氂牛之尾。【疏】山海經,潘侯之山有獸,如牛而四節生毛,名曰旄牛。

    又【山海經】荆山,其中多氂牛。【註】旄,牛屬也,黑色,出西南徼外。【杜甫詩】天馬跂足隨氂牛。

    又馬尾亦曰氂。【淮南子·說山訓】馬氂截玉。【註】氂,馬尾也。

    又毛之强曲者。【前漢·王莽傳】以氂裝衣。【註】師古曰:毛之强曲者曰氂,以裝楮衣中,令其張起也。

    又【前漢·五行志】天漢三年八月,天雨白氂。

    又【小爾雅】雜毛曰氂。

    又長毛也。【後漢·岑彭傳】岑熙遷魏郡太守,輿人歌之曰:狗吠不驚,足下生氂。【註】氂,長毛也。犬無追吠,故足下生氂。

    又罽也。【爾雅·釋言】氂,罽也。【郭註】毛氂,所以爲罽。【郉疏】織毛爲之。若今之毛氍毹,以衣馬之帶鞅也。

    又凡言物之細者爲氂。【列子·殷湯篇】以氂懸蝨於牖。【曹植·九華扇賦】篾氂解而縷分。

    又與釐通。【史記·蘇秦傳】毫氂不伐,將用斧柯。【前漢·律歷志】不失豪氂。【註】孟康曰:十豪爲氂。

    又【廣韻】莫袍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謨袍切,𠀤音毛。義同。亦作斄髦犛。

    又【集韻】郞才切,音來。義同。○按《周禮·春官》註:氂,音毛。劉音來,沈音貍,或音茅,或作犛,或作斄。考《莊子·逍遙遊》斄牛,其大若垂天之雲。註:郭呂之反,徐、李音來,又音離,司馬云:旄牛。據此知諸家音切雖異,而義𠀤通。

    #说文解字回顶部

    犛牛尾也。从犛省,从毛。里之切〖注〗《段注》:犛切里之;氂切莫交。

    (氂)犛牛尾也。凡經云干旄、建旄、設旄、右秉白旄、羽旄、齒革干戚羽旄、今字或有誤作毛者。古注皆云旄牛尾也。旄牛卽犛牛。犛牛之尾名氂。以㲠爲幢曰旄。因之呼氂爲旄。凡云注旄干首者是也。呼犛牛爲旄牛。凡云旄牛尾者是也。从犛省。从毛。莫交切。二部。按周禮樂師音義。氂舊音毛。但許不言毛亦聲。而左傳晏氂、外傳作晏萊。後漢書魏郡輿人歌。岑熙狗吠不驚。足下生氂。與災時茲三字韵。則是犛省亦聲。在弟一部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