毌是多音字,1、毌读音为guàn时,意思是贯穿。后作“貫”。《説文•毌部》:“毌,穿物持之也。”桂馥義證:“《蒼頡篇》:‘毌,穿也。’通作貫。”《集韻•换韻》:“毌,穿物也,通也。通作貫。”《墨子•備城門》:“疏束樹木,令足以為柴搏,毌前面樹。”孫飴讓閒詁:“毌,舊本作毋,今從畢校改。”古地名。即“毌丘”,在今山东省曹县南。《史記•六國年表》:“(宣公)與鄭會于西城,伐衛,取毌。”司馬貞索隱:“毌,音館。”按:《史記•田敬仲完世家》作“宣公與鄭人會西城,伐衛,取毌丘”。司馬貞索隱云:“毌,音貫。古國名,衛之邑。今作毌者,字殘缺耳。”姓。《正字通•毌部》:“楊慎曰:複姓有毌丘諸姓氏……今分為二姓.日毌,曰丘。”《字彙補•田部》:“案《古音畧》,貫高之貫音冠,本毌丘,複姓,後去丘為毌氏,又作貫氏,魏有毌丘儉,今多呼為父母之母,非也。”2、毌读音为wān时,意思是通“彎(wān)”。《史記•匈奴列傳》:“士力能毌弓,盡為甲騎。”司馬貞索隱:“上音彎,如字亦通也。”看看“毌”字怎么组词 >>

部 首
部外笔画
0
总笔画
结 构
单体结构
统一码
五 笔
XFK|XNNH
仓 颉
WJ
郑 码
ZYAA
四角号码
77740
笔顺编号
5521

#字典导航

#毌的读音回顶部

guàn ㄍㄨㄢˋ

wān ㄨㄢ

#基本释义回顶部

毌 guàn ㄍㄨㄢˋ

1、贯穿。后作“貫”。《説文•毌部》:“毌,穿物持之也。”桂馥義證:“《蒼頡篇》:‘毌,穿也。’通作貫。”《集韻•换韻》:“毌,穿物也,通也。通作貫。”《墨子•備城門》:“疏束樹木,令足以為柴搏,毌前面樹。”孫飴讓閒詁:“毌,舊本作毋,今從畢校改。”

2、古地名。即“毌丘”,在今山东省曹县南。《史記•六國年表》:“(宣公)與鄭會于西城,伐衛,取毌。”司馬貞索隱:“毌,音館。”按:《史記•田敬仲完世家》作“宣公與鄭人會西城,伐衛,取毌丘”。司馬貞索隱云:“毌,音貫。古國名,衛之邑。今作毌者,字殘缺耳。”

3、姓。《正字通•毌部》:“楊慎曰:複姓有毌丘諸姓氏……今分為二姓.日毌,曰丘。”《字彙補•田部》:“案《古音畧》,貫高之貫音冠,本毌丘,複姓,後去丘為毌氏,又作貫氏,魏有毌丘儉,今多呼為父母之母,非也。”

毌 wān ㄨㄢˉ

1、通“彎(wān)”。《史記•匈奴列傳》:“士力能毌弓,盡為甲騎。”司馬貞索隱:“上音彎,如字亦通也。”

#外语翻译回顶部

〈英语〉[unknown: wu2? variant guan1?]

#详细释义回顶部

毌 guàn

 动

  • 贯穿。后作“贯” [penetrate]
    1. 毌,穿物持之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  • 通“弯” [bend]
    1. 士力能毌弓,尽为甲骑。——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

 名

  • 古地名 [Guàn state]。即“毌丘”。在山东省曹县南
    1. [宣公]与 郑会于西域,伐 卫,取 毌。——《史记·六国年表》

     常用组词 更多组词

    #国语词典回顶部

    毌 guàn ㄍㄨㄢˋ

     动

    • 贯穿、贯通。
      1. 《说文解字·毋部》:「毌,穿物持之也。」

    #康熙字典回顶部

    【唐韻】【集韻】𠀤古丸切,音冠。【說文】穿物持之也。从一橫貫,象寶貨之形。

    又【廣韻】【集韻】𠀤古玩切,音貫。義同。通作貫。

    又毌丘,地名。【史記·田完世家】宣公伐衞,取毌丘。【註】索隱曰:毌,音貫。毌丘,古國名。衞之邑。今作毌者,字殘缺耳。正義曰:《括地志》云:故貫城卽古貫國,今名濛澤城,在曹州濟陰縣南。

    又【字彙補】按《古音畧》貫高之貫音冠,本毌丘,複姓,後去丘爲毌氏。

    又作貫氏。魏有毌丘儉,今多呼爲父母之母,非也。據此,則毌丘氏當从沽歡切之毌字,不當从微夫切之毋字矣。其誤已久,不可不辨。 與毋、母俱別。

    #说文解字回顶部

    穿物持之也。从一橫貫,象寶貨之形。凡毌之屬皆从毌。讀若冠。古丸切

    (毌)穿物持之也。从一橫𫩏。各本𫩏作貫,淺人所改也,今正。𫩏象寶貨之形。各本脫𫩏,今補。𫩏者寶貨之形。獨言寶貨者,例其餘,一者所以䆤而持之也。古貫穿用此字,今貫行而毌廢矣。毌之用廣,如𠕪下云以物横毌鼎耳而舉之也,軸下云所以持輪也皆是。貫之用專,後有串字,有丳字皆毌之變也。毌不見於經傳,惟田完世家宣公取毌丘。索隱曰:毌音貫。凡毌之屬皆从毌。讀若冠。古丸切。十四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