復读音为fù,意思是“复”的繁体字。返、還。《爾雅•釋言》:“復,返也。”《左傳•僖公四年》:“昭王南征而不復。”還原,再回到原來的樣子。如:“恢復”、“康復”、“回復”、“收復”。《史記•卷七十六•平原君虞卿傳》:“三去相,三復位。”南朝宋•劉義慶•世說新語•方正:“我令卿復君臣之好,何以猶絕?”回報,多指仇恨而言。如:“報復”、“復仇”。《左傳•定公四年》:“(伍員)謂申包胥曰:‘我必復楚國。’”免附徭役或賦稅。《墨子•號令》:“男女老小,先分守者,人賜錢千,復之三歲。”《漢書•卷一•高帝紀上》:“蜀漢民給軍事勞苦,復勿租稅二歲。”再、又。如:“去而復返”、“舊病復發”、“死灰復燃”。唐•李白《將進酒》:“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,奔流到海不復迴。”無義。有補充或調整音節的作用。南朝梁•無名氏《木蘭詩二首之一》:“唧唧復唧唧,木蘭當戶織。”唐•杜甫《贈衛八處士詩》:“今夕復何夕?共此燈燭光。”易經卦名。六十四卦之一。震()下坤()上。機運循環之象。姓。如元代有復見心。“復”、“複”、“覆”三字本義各異。復為還、返,複為有夾裡的衣服,覆為翻倒、傾倒的意思。但因就其本義都可以引申為再、又、重等義,所以“反復”也或作“反複”、“反覆”,“重複”也或作“重覆”、“重復”等。但在某些語詞的特定用法上,卻不可相混。如“復興”不作“複興”、“覆興”,“複數”不作“復數”、“覆數”,“覆蓋”不作“復蓋”、“複蓋”。因此使用這三字,除其意義相通部分外,仍應注意各字單用本義之區別。

部 首
部外笔画
9
总笔画
结 构
左右结构
统一码
五 笔
TTJT
仓 颉
HOOAE
郑 码
OIKR
四角号码
28247
笔顺编号
332312511354

#字典导航

#復的读音回顶部

fù ㄈㄨˋ

#基本释义回顶部

復 fù ㄈㄨˋ

1、“复”的繁体字。

2、返、還。《爾雅•釋言》:“復,返也。”《左傳•僖公四年》:“昭王南征而不復。”

3、還原,再回到原來的樣子。如:“恢復”、“康復”、“回復”、“收復”。《史記•卷七十六•平原君虞卿傳》:“三去相,三復位。”南朝宋•劉義慶•世說新語•方正:“我令卿復君臣之好,何以猶絕?”

4、回報,多指仇恨而言。如:“報復”、“復仇”。《左傳•定公四年》:“(伍員)謂申包胥曰:‘我必復楚國。’”

5、免附徭役或賦稅。《墨子•號令》:“男女老小,先分守者,人賜錢千,復之三歲。”《漢書•卷一•高帝紀上》:“蜀漢民給軍事勞苦,復勿租稅二歲。”

6、再、又。如:“去而復返”、“舊病復發”、“死灰復燃”。唐•李白《將進酒》:“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,奔流到海不復迴。”

7、無義。有補充或調整音節的作用。南朝梁•無名氏《木蘭詩二首之一》:“唧唧復唧唧,木蘭當戶織。”唐•杜甫《贈衛八處士詩》:“今夕復何夕?共此燈燭光。”

8、易經卦名。六十四卦之一。震()下坤()上。機運循環之象。

9、姓。如元代有復見心。

10、“復”、“複”、“覆”三字本義各異。復為還、返,複為有夾裡的衣服,覆為翻倒、傾倒的意思。但因就其本義都可以引申為再、又、重等義,所以“反復”也或作“反複”、“反覆”,“重複”也或作“重覆”、“重復”等。但在某些語詞的特定用法上,卻不可相混。如“復興”不作“複興”、“覆興”,“複數”不作“復數”、“覆數”,“覆蓋”不作“復蓋”、“複蓋”。因此使用這三字,除其意義相通部分外,仍應注意各字單用本義之區別。

#外语翻译回顶部

〈英语〉return; repeat; repeatedly

#国语词典回顶部

復 fù ㄈㄨˋ

 动

  • 返、还。
    1. 《尔雅·释言》:「,返也。」
    2. 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「昭王南征而不。」
  • 还原,再回到原来的样子。
    1. 如:「恢」、「康」、「回」、「收」。
    2. 《史记·卷七六·平原君虞卿传》:「三去相,三位。」
    3. 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方正》:「我令卿君臣之好,何以犹绝?」
  • 回报,多指仇恨而言。
    1. 如:「报」、「复仇」。
    2. 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「(伍员)​谓申包胥曰:『我必楚国。』」
  • 免附徭役或赋税。
    1. 《墨子·号令》:「男女老小,先分守者,人赐钱千,之三岁。」
    2. 《汉书·卷一·高帝纪上》:「蜀汉民给军事劳苦,勿租税二岁。」

 副

  • 再、又。
    1. 如:「去而返」、「旧病复发」、「死灰复燃」。
    2. 唐·李白〈将进酒〉: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回。」

 助

  • 无义。有补充或调整音节的作用。
    1. 南朝梁·无名氏〈木兰诗〉二首之一:「唧唧唧唧,木兰当户织。」
    2. 唐·杜甫〈赠卫八处士〉诗:「今夕何夕?共此灯烛光。」

 名

  • 《易经》卦名。六十四卦之一。震(☳)​下坤(☷)​上。机运循环之象。
    1. 姓。如元代有见心。

      復 fòu ㄈㄡˋ

       副

      • (一)​之又音。

        #康熙字典回顶部

        〔古文〕𢕛𠣸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𠀤房六切,音伏。【說文】往來也。【廣韻】返也。【書·舜典】如五器卒乃復。【傳】復,還也。【詩·小雅】言歸思復。

        又【韻會】答也。【書·說命】說復于王。

        又【韻會】白也。【禮·曲禮】願有復也。

        又【韻會】反命也。【周禮·天官】諸臣之復。【註】復,報也,反也。【疏】謂羣臣受王命,使臣行之訖,反報於王也。

        又招魂曰復。【禮·檀弓】復盡愛之道也。【註】復謂招魂,庶幾其精氣之反。

        又興復。【諸葛亮·出師表】興復漢室,還於舊都。

        又姓。【正字通】元有復見心。

        又州名。【隋書·地理志】後周置復州,大業初改曰沔州。

        又復陶,官名。【左傳·襄三十年】使爲君復陶。【註】復陶,衣服之官也。

        又衣名。【左傳·昭十二年】王皮冠秦復陶。【註】秦所遺羽衣也。

        又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𠀤方六切,音福。【集韻】重也。【正韻】反覆也。【易·復卦】反復其道。【詩·小雅】顧我復我。【註】謂迴轉反復之也。

        又【正韻】復,除也。【前漢·高帝紀】七大夫以下,皆復其身及戸勿事。【註】復其身,及一戸之內,皆不徭役也。

        又與複通。【史記·秦始皇紀】爲復道,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。【前漢·高帝紀】上從復道上,望見諸將往往耦語。【註】上下有道,故謂之復。

        又與覆通。【詩·大雅】陶復陶穴。【音義】復,累土於地上。【說文】作覆。

        又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𠀤浮富切,浮去聲。【集韻】又也。【增韻】再也。【詩·大雅·大明序】文王有明德,故天復命武王也。

        又叶房月切,音伐。【韓愈·招揚之罘詩】禮稱獨學陋,易貴不遠復。作詩招之罘,日夕抱饑渴。渴,巨列切。

        又𡕴𡕨㚆𠣾。

        #说文解字回顶部

        往來也。从彳复聲。房六切

        (復)往來也。辵部曰。返、還也。還、復也。皆訓往而仍來。今人分別入聲去聲。古無是分別也。从彳。𡕨聲。房六切。三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