噦是多音字,1、噦读音为时,意思是呃逆。《説文•口部》:“噦,气啎也。”干呕,呕吐。《正字通•口部》:“方書:有物無聲曰吐,有聲無物曰噦,有物有聲曰嘔。”2、噦读音为时,意思是〔噦噦〕➊象声词。指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。《集韻•霽韻》:“噦,聲徐有節也。” 亦指鸟叫声。《玉篇•口部》:“噦,鳥鳴也。” ➋宽明貌。《詩•小雅•斯干》:“噲噲其正,噦噦其㝠。”同“顪”。《集韻•廢韻》:“顪,或从口。”

部 首
部外笔画
13
总笔画
结 构
左右结构
统一码
五 笔
KHDT|KHDH
仓 颉
RYMH
郑 码
JIAK
四角号码
61053
笔顺编号
2512121131233534

#字典导航

#噦的读音回顶部

yuě ㄩㄝˇ

huì ㄏㄨㄟˋ

#基本释义回顶部

噦  

1、呃逆。《説文•口部》:“噦,气啎也。”

2、干呕,呕吐。《正字通•口部》:“方書:有物無聲曰吐,有聲無物曰噦,有物有聲曰嘔。”

噦  

1、〔噦噦〕➊象声词。指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。《集韻•霽韻》:“噦,聲徐有節也。” 亦指鸟叫声。《玉篇•口部》:“噦,鳥鳴也。” ➋宽明貌。《詩•小雅•斯干》:“噲噲其正,噦噦其㝠。”

2、同“顪”。《集韻•廢韻》:“顪,或从口。”

#外语翻译回顶部

〈英语〉belch; vomit

〈德语〉rülpsen (V)​,erbrechen (V)

〈法语〉Vomissement

#国语词典回顶部

噦 yuē ㄩㄝ

 動

  • 因胃氣不順而打嗝。
    1. 《說文解字·口部》:「,氣啎也。」
    2. 《黃帝素問靈樞經·卷六·脹論》:「脾脹者善,四肢煩悗,體重不能勝衣,臥不安。」
  • 乾嘔,嘔吐時只有聲音而沒有吐出東西。
    1. 明·張自烈《正字通·口部》:「方書:有物無聲曰吐,有聲無物曰,有物有聲曰嘔。」
    2. 明·劉基《郁離子·牧豭》:「客踸不能立,俯而,伏而不敢仰視。」

噦 huì ㄏㄨㄟˋ

 形

  • 噦噦:聲音輕緩有節奏。
    1. 《詩經·小雅·庭燎》:「君子至止,鸞聲。」
    2. 唐·王維〈送李睢陽〉詩:「鸞聲魯侯旂,明年上計朝京師。」

 狀

  • 噦噦:形容鳥的叫聲。
    1. 明·朱鼎《玉鏡臺記·第八齣》:「兮桐岡之鳳,關關焉河上之鳩。」

#康熙字典回顶部
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????於月切,音黦。【說文】气啎也。【玉篇】逆氣也。【禮·內則】不敢噦噫嚏咳。【正字通】方書,有物無聲曰吐,有聲無物曰噦,有物有聲曰嘔。【集韻】或作????

又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????乙劣切,音㦣。義同。

又【廣韻】呼會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呼外切,????音翽。【玉篇】鳥鳴也。【詩·小雅】鸞聲噦噦。【傳】噦噦,徐行有節也。【釋文】呼會反。【集韻】本作銊,同鐬。

又【詩·小雅】噦噦其冥。【箋】噦噦猶煟煟也,寬明之貌。

又【集韻】【韻會】????呼惠切,音嘒。【詩·小雅】鸞聲噦噦。徐邈讀。

又【集韻】【韻會】????許穢切,音喙。與顪同。頤下毛。一曰頰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