刍读音为chú,意思是喂牲畜的草,亦指用草料喂牲口:~秣(饲养牛马的草料)。反~。割草:~荛(割草称“刍”,打柴称“荛”。指割草打柴的人。后常用作向人陈述意见的谦辞)。~言(常用来谦称自己的言论)。~议(同“刍言”)。草把:~灵(古代送葬用的茅草扎的人马)。看看“刍”字怎么组词 >>

部 首
部外笔画
3
总笔画
结 构
上下结构
统一码
五 笔
QVF
仓 颉
NSM
郑 码
RXB
四角号码
27177
笔顺编号
35511

#字典导航

#刍的读音回顶部

chú ㄔㄨˊ

#基本释义回顶部

刍 chú ㄔㄨˊ

1、喂牲畜的草,亦指用草料喂牲口:~秣(饲养牛马的草料)。反~。

2、割草:~荛(割草称“刍”,打柴称“荛”。指割草打柴的人。后常用作向人陈述意见的谦辞)。~言(常用来谦称自己的言论)。~议(同“刍言”)。

3、草把:~灵(古代送葬用的茅草扎的人马)。

#外语翻译回顶部

〈英语〉mow, cut grass; hay, fodder

〈德语〉geschnittenes Gras ,Heu, Stroh

〈法语〉foin,paille,couper de l'herbe

#详细释义回顶部

刍 chú

 动

  • (象形兼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从又(手)从草,表示以手取草。俗作芻。本义:割草)
    1. 同本义 [mow]
      1. 芻,刈草也。象包束草之形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按,象断草包束以饮马牛者也。
      2. 七曰刍粖之式。——《周礼·太宰》
      3. 淫刍荛者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
      4. 禁刍牧采樵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六年》
      5. 刍莝养马。——《越绝书·外传本事》
    2. 又如:刍牧(割草放牧)
      1. 用草喂牲口 [feed]
        1. 刍之三月。——《周礼·地官·充人》
      2. 又如:刍养(饲养)

         名

        • 喂牲畜的草 [fodder]
          1. 食以刍叔。——《庄子·列御寇》
          2. 馈之刍米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二十九年》
          3. 民争负薪刍助之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
          4.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,立斩以徇。——《宋史》
        • 又如:刍菽(饲养牛马 的草料);刍粟(粮草);刍薪(柴草);刍藁(饲养牲畜的干草);刍豆(草和豆);刍茭(干草);刍粮(刍食,刍粟,粮草);刍厩(饲料屋);刍灵(用茅草扎成的人马);刍藁(干草);刍菽(刍豆)
          1. 谷类植物的茎杆 [straw]
            1. 割草的人 [mower]
              1. 陛下不废刍言,则端士贤者必当自效。——《旧唐书》
            2. 吃草的牲口 [animals that feed on grass]
              1. 民食刍豢。——《庄子·齐物论》
            3. 又如:刍豢(指牛羊猪狗。牛羊食草,称刍;犬豕食谷,称豢。也泛指祭祀用的牺牲)

               形

              • 浅陋,鄙俗 [mea-ger]。如:刍语(谦辞。草野鄙陋者的议论);刍言(草野之人的言论。后用以比喻浅陋的言论。今常用以谦称自己的言论。同“刍议”);刍论(刍议。浅陋的议论)

                 常用组词 刍豢 刍秣 刍荛 刍议 更多组词

                #康熙字典回顶部

                【唐韻】側愚切【正韻】楚徂切,𠀤音初。【說文】刈草也。【詩·大雅】詢于芻蕘。【疏】芻者飼牛馬之草。【孟子】猶芻豢之悅我口。【趙註】草食曰芻。【韻會】羊曰芻,犬曰豢,皆以所食得名。

                又【禮·祭統】士執芻。【註】藁也。【詩·小雅】生芻一束。【箋】苽草刈取以用曰芻,故曰生芻。

                又草名。【小雅】終朝采綠。【箋】綠,王芻也。

                又梵語謂僧曰苾芻。

                又芻尼。【許彥周詩話】嘗作七夕詩,押潘尼字,難于屬和,後讀《藏經》,有呼喜鵲爲芻尼。

                又姓。見【何氏姓苑】。

                又【集韻】葘尤切,音鄒。【韓愈·駑驥詩】力小若易制,價微良易酬。渴飮一斗水,饑食一束芻。 【六書正譌】芻象包束草之形,俗作蒭,非。【干祿字書】通作𦷝、𦱪。𦷝字原从艸从口从丑作。

                #说文解字回顶部

                刈艸也。象包束艸之形。叉愚切

                刈艸也。謂可飤牛馬者。象包束艸之形。叉愚切。古音在四部。

                #古文释义回顶部

                读音chú
                <动>割草。《汉书.赵充国传》:“刍牧田中。”
                <名>牲口吃的草。《李愬雪夜入蔡州》:“民争负薪刍助之。”
                <名>用草喂养的牲口。《史记.货殖列传序》:“口欲穷刍豢之味。”
                刍狗古代束草为狗,供祭祀用,祭后弃掉。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。《老子.五章》:“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。”
                刍豢泛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。《庄子.齐物论》:“民食刍,麋鹿食荐。”也指供祭祀用的牺牲。《吕氏春秋.季冬》:“乃命同姓之国,供寝庙之刍。”
                刍荛1.割草打柴的人;草野之人。《诗经.大雅.板》:“先民有言询于刍。”2.谦辞。李白《与韩荆州书》:“若赐观刍,请给纸笔,兼之书人,然后退扫闲轩,缮写呈上。”
                刍议犹“刍言”。草野之人的言论。常用作谦辞。王勃《上绛州上官司马书》:“霸略近发于舆歌,皇图不隔于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