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咏楼〈八詠樓〉

八咏楼读音为 bā yǒng lóu。是指 在浙江省金华市南隅﹐婺江北岸。南朝齐太守沈约于隆昌元年(公元494年)建。原名“元畅楼”。宋至道中﹐郡守冯伉因沈约曾于此作《八咏诗》﹐改名“八咏楼”。历代迭经毁建﹐现存建筑乃清代所建。唐李白﹑崔颢﹑宋李清照﹐清吴伟业等均有题咏。

八咏楼读音为 bā yǒng lóu,注音:ㄅㄚ ㄩㄥˇ ㄌㄡˊ

#词语导航

#词语解释回顶部

  • 1.在浙江省金华市南隅,婺江北岸。南朝齐太守沈约于隆昌元年(公元494年)建。原名元畅楼。宋至道中,郡守冯伉因沈约曾于此作《八咏诗》,改名八咏楼。历代迭经毁建,现存建筑乃清代所建。唐李白﹑崔颢﹑宋李清照,清吴伟业等均有题咏。

    #网络解释回顶部

    • 八咏楼
      1. 八咏楼,位于八咏路,南朝时创建,南宋淳熙十四年(1187年)扩建,元皇庆年间(1312-1313)毁于火灾,明万历间重建,清嘉庆年间重修,1984年大修。历代文人游此,题咏颇多。南朝齐隆昌元年(494年),东阳郡太守沈约作《登玄畅楼》。南宋绍兴五年(1135年),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作《题八咏楼》:“千古风流八咏楼,江山留与后人愁。水通南国三千里,气压江城十四州。”该楼坐北朝南,共四进,依次为楼阁、前厅、二厅和楼屋。建在高8.70米的石砌台基上。